盆底肌肉訓練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康復效果
[摘要]? ?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訓練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的臨床康復效果。方法 選擇 2018 年 7 月 1 日~2019 年12 月 31 日于沈陽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 100 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 50 例。對照組僅接受常規康復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盆底肌肉訓練。比較兩組的盆底肌電活動評分、盆底肌力正常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盆底肌電活動評分、肌肉肌力正常率、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肉訓練具有顯著的臨床康復效果,能提高盆底肌電活動,促進盆底肌肉的肌力恢復正常,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 盆底肌肉訓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盆底肌電活動;肌肉肌力;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1)3(b)-0099-03
? ? ? ?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婦科常見的疾病,發病機制為盆底支持系統受到損傷,導致各項盆底組織器官的位置、功能出現異常。該病多見于產后婦女或者絕經期女性,根據癥狀不同可分為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對女性的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2]。目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多采取手術治療,對患者創傷較小,療效比較明顯。近年來,臨床針對術后患者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可進一步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盆底肌肉的恢復更加明顯,逐漸成為術后康復階段的重要干預措施[3-5]。本研究旨在探究盆底肌肉訓練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的臨床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 ? ? ? ? 選擇 2018 年 7 月 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于沈陽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 100 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 50 例。對照組中,年齡23~52 歲,平均(41.7±3.3)歲;尿失禁 22 例,子宮脫垂17 例,尿失禁合并子宮脫垂 11 例。觀察組中,年齡24~53 歲,平均(41.8±3.4)歲;尿失禁 21 例,子宮脫垂16 例,尿失禁合并子宮脫垂 13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 ? ? ? ?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具有尿失禁或者子宮脫垂的癥狀,且符合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標準[6];②盆底肌肉肌力檢測 0~Ⅱ級;③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①泌尿系統、盆腔感染性疾病;②盆腔曾 經 歷 外 傷、手 術;③高 血 壓、心 臟 病 等 基 礎 疾 病;④神志不清,無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 ? ? ? ?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措施:康復知識健康教育、常規體操訓練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盆底肌肉訓練,主要內容如下。①制訂訓練計劃:專職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盆底生理狀態,并介紹盆底肌肉訓練的方法、重要性等,提高患者訓練的配合度。②肌肉力量訓練: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前需排空膀胱,訓練時采取平臥位,雙腿呈屈曲狀態并分開,緩慢收緊盆底肌肉,然后放松。吸氣時收縮尿道、會陰及肛門部位,持續 3~5 s,呼氣時放松,連續進行 2 組后快速收縮放松 5 次,重復整套動作,每次訓練 15 min,3 次/d, 之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增加時間、次數。③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護理人員把治療儀的電極片貼在患者兩側的髂前上棘和下腹部,采取電刺激、生物反饋結合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為 20~30 min,1 周 2 次。④陰道錘體鍛煉:護理人員將陰道錘放入陰道內并囑其夾住,持續時間不短于 10 min,1 次/d, 之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延長。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 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 ? ? ?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盆底肌電活動評分、干預后盆底肌力正常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盆底肌電活 動評分觀察 時 間 為 干 預 前、干 預 后3個月,評分越高表示效果越好。肌力檢測結果依據為肌肉收縮質量、 保持時間、收縮次數,共分為 6 級,<Ⅲ級屬于異常,評價標準如下。①0 級:肌肉無收縮;②Ⅰ級:肌肉顫動、僅收縮 1次,且維持時間不超過 1 s;③Ⅱ級:肌肉收縮不完全,收2 次,且維持時間均不超過 2 s;④Ⅲ級:肌肉完全收縮,但無法對抗阻力,收縮 3 次,且維持時間均不超過 3 s;⑤Ⅳ級:肌肉完全收縮,可對抗輕微阻力,收縮4 次,且維持時間可達 4 s;⑥Ⅴ級:肌肉完全收縮,可持續對抗阻力,收縮 5 次,且維持時間可達 5 s 以上。肌力正常=Ⅲ級+Ⅳ級+Ⅴ級。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全卷評分表》(GQOLI74)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四方面進行,每項滿分為 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 ? ? ? 采用 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盆底肌電活動評分的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盆底肌電活動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盆底肌電活動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盆底肌電活動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盆底肌肉肌力正常情況的比較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2.3 兩組患者干預后 GQOLI74 評分的比較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 GQOLI74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3)。

3、 討論
? ? ? ? ?盆底是由多層肌肉、筋膜、韌帶組成封閉的軟組織,具有承托、保持盆腔臟器正常位置的作用,從而維持每個平面的肌肉、韌帶、器官的正常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作用[6-8]。該病發病與年齡、陰道分娩的損傷、產褥期恢復不佳及長期腹壓增加等因素有關,患者多出現漏尿、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性功能障礙,對女性的身體、心理均造成嚴重的影響[9-11]。以往臨床常采取手術方法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使移位的器官恢復至正常的位置,從而緩解患者的癥狀,具有一定效果。近年來的諸多研究發現[12-14],術后配合進行盆底肌肉訓練,能進一步提高治療的效果。
? ? ? ? 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盆底肌肉訓練的觀察組,其盆底肌電活動、 肌肉肌力正常率、GQOLI74 評分均高于常規干預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李海虹[15]2018 年的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發現,盆底肌肉訓練后,患者的盆底肌力、功能均有明顯改善。提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盆底肌肉康復性訓練,能有效地增強盆底肌肉的肌力,改善患者子宮脫垂、尿失禁的癥狀,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改善預后的生活質量。盆底肌肉訓練是目前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輔助干預措施,不但效果比較好,干預成本還非常低,而且訓練方法簡便,在醫院、家中的任何地方均可順利進行,容易被患者接受。該干預措施還能作為患者長期、持續性的訓練方式,使治療得到有效的延續[16-20]。盆底肌肉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增強盆肌肉的收縮力,延長收縮的持續時間,通過有意識、有規律的反復進行的相關肌群的收縮鍛煉,達到增強肌肉肌力的目的, 以將移位的組織恢復到正常位置,提高控尿能力,改善內臟下垂的臨床癥狀,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作用[21-23]。
? ? ? ? ?綜上所述,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肉訓練具有顯著的康復效果,能提高盆底肌電活動,促進盆底肌肉的肌力恢復正常,從而提高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
(陳靜思? ? ?沈陽市婦幼保健院產科,??遼寧沈陽? ?110014? ? ? ? ? ? ??收稿日期:2020-09-15)
[參考文獻][1]馮立雪.早期盆底康復訓練改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9):77-79.[2]張瑜,朱春蘭,游麗嬌,等.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訓練對自然分娩初產婦產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 志(電 子版),2020,12(6):70-73.[3]袁莉敏,李蕾,劉冬霞,等.盆底肌肉訓練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康復效果研究[J].現 代 醫 藥 衛 生,2020,36(6):918-919.[4]胡燕琴.盆底肌肉訓練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9,25(13):157-158.[5]楊英蘭,徐寧,劉梅,等.心理干預聯合盆底肌肉訓練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療效觀察[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9,38(2):108-112。[6]朱蘭,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7]王 志 華,陳 麗 清,郭 艷.盆底肌肉康復訓練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J].牡 丹 江 醫 學 院 學 報,2019,40(2):79-80.[8]夏雨,曹紅蓮.生物反饋結合盆底康復訓練對子宮切除婦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效果分析[J].實 用 醫 藥 雜 志,2020,37(3):243-245.。。。。。。。。。(略)